闲话娱乐

最近写报告写的太久,又看了太多的TBBT,有点不会说话了。写这个东西的时候也是,不停的修改各种拗口的句式。

呃,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关于娱乐,按照豆瓣的分类,也就是所谓的音乐、电影和书籍。按理说这三类东西应该属于文艺的范畴,但目前来看,厕所里在放音乐,闲着无聊的时候定然是在电脑上看片子,而看闲书基本上是电脑有问题的时候的替代选择。Anyway,我的意思是,这三样在这里是作为娱乐来讨论的。

补充说明:这个讨论本身,也是作为娱乐的。尤其重要的是为了娱乐自己。

1.速度

我曾经很认真的想过我为啥对看书的热情尚可(尽管最近也很不怎么样,比经济危机的经济还低迷),其余两样就略微差一些的问题。结论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因为我可以控制读书的速度,比如一分钟看多少字是一个在一定范围内可调的变量。而听音乐和看片子控制起速度来就不是那么方便,一部电影或者一首歌的长度一直都很精确的放在播放器下面指示着。当然,尽管读书的速度是可变的,按照我的经验,也应该是读者和写作者拔河的一个结果。有的作家是慢性子(或者说大部分作家都是慢性子),你读的时候难免受其感染,也得慢悠悠读。而有的人是看外国书过多,写出来的东西你不反复看几遍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的,那么结果还是你的速度受到了拖累。

更有意思的是,受到这种习惯的影响,我看电影的时候(尽管这种时候不多),看到不明白的地方,比如有的话和镜头一闪而过,对我这样的弱智速度过快,不及反应,我会毫不犹豫的拖回去重看一次。有的人看电影的时候可以一心多用,中间去上个厕所煮个泡面而无需暂停电影的,对我来说简直就像神人。我看片子的倾向是一个画面都不能漏掉。否则要倒回去重看。这样看起来很累,所以我一般会每天看十几二十分钟,第二天接着看……结果就是,我时常恨豆瓣的电影状态为啥只有“看过了”和“想看”,而没有“在看”这样的状态……不过,这也多少说明,没什么人像我一部电影可以一星期才看完的……

至于听音乐,速度是一个很重要的,而且由演奏者完全控制的变量。我们只能乖乖接受下来,顶多琢磨琢磨为什么是这个速度。当然,这个问题琢磨的过多,是和娱乐精神背道而驰的,所以,一般的结果,还是不琢磨为好。

再跳回读书的速度。在我初中租小说看的时候,由于零花钱有限,所以一般我们会几个人合租,比如一套射雕英雄传,会有5个人轮着看,各看一本,看完交换。而且这个租书是以天为单位来结账的。所以每个人都只好把速度开到最大,书翻的哗哗作响。而且要提防你还没看完,别人就看完了要跟你换,如果太慢会遭到埋怨;而如果太快,又会面临没事可干的窘境(不能写作业,因为你会琢磨郭靖后来怎么样了之类的问题)。最要命的是,很少有机会是从一到五来看,一般是三一二四五这样的顺序,所以还有一个排列组合的工作要完成。一天小说看下来,头昏脑胀,比上一天的课累多了。那时候的普遍原则是,以读书快为荣,以看书慢为耻。

及至后来到了大学有免费图书馆的时候,我才慢慢有点感觉到以读书快为耻而以读书慢为荣的意思,好书总是那样,不但要慢慢看,还要反复看,三遍四遍百八十遍的看。

当然,现在我是以不读书为荣,以读书为耻(知识越多越反动!)。

2.排列组合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习惯是开着foobar或者千千,再一边看电子书或者浏览网页的。不管怎样,我很难做到一心二用,我看东西的时候,比较喜欢什么声音都听不到。但最近貌似我练成了新功夫,可以一边看片子一边开foobar。这个事情是很简单的:阅读用眼睛,听歌用耳朵,看片子则把眼睛和耳朵都占了。所以,一般可以把阅读和听歌结合起来,而看片子就只能老实看。但我的事例说明,我这里阅读程序对大脑的占用量(参考cpu占有率)比另外两个大的多。

3.品位

据称,现在大家提生殖器和生殖行为非常自然,但每当提到品位这个东西的时候,就好像从前人们提到下半身相关一样,是个非常尴尬的话题。

但话题越尴尬,就意味在私下里越流行。所以装B指南还是很畅销,颇有初中生偷看黄色小说的意思。每个人都会否认自己在装B,但实际上,都试图装的更像那么回事。

好吧,不说这些令人尴尬的事情了。。我自己都觉得脸红了。。我们还是说正经的。

我一直觉得流行这个东西,就跟跷跷板是一个意思。人少的那一头翘起来,显得高人一等,于是大家跟风跑过去,然后潮流反转……周而复始。如果觉得这模型不够好,顶多,我们把跷跷板改造成一个圆盘状,有多个端子(而不是原来的两个),就好像一把撑开的雨伞头朝下扔在地上那样。这样可供跑的地方多一些,从而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一种势均力敌的暂态均衡。

所以品位这个事情是比较不靠谱的。因为这里用了品位而不是品味,所以我们总要假想有一个列表,上面有品位最好的选择,比较好的选择,一般的选择,比较差的选择,很差的选择,压根没品位的选择……但实际上这个列表,根据上面的模型来看,一定范围内是一个动态列表,我们得实时更新之以保障自己处于一个比较不那么尴尬的位置上。

所以作为一个弱智,由于感知能力差,更新速度慢,不可避免就会在这样的游戏里吃亏。根据前面所述,一个很保险的办法是选那些最最最恶心的东西,因为太恶心了所以基本没什么人喜欢。这样可以保障自己还是处于一个高人一等的位置,而且不会很快掉下去,因为这东西很难流行起来。

打个比方,有人如果来问你听什么歌,你要告诉他,你听(广告删除)。他一听这名字很新鲜,听都没听过,不单没听过,还要问下“How do You spell it?”这样的问题,于是就没法插话。你再趁机口沫横飞的赞美一番,他一定暗记在心,回去google之。但下载下来一听,不堪入耳,再也不敢放第二遍。于是你取得了较长时间内的装B胜利。

同理适用于电影和图书。

4.文艺青年

终于要说到这个最讨厌的话题上来了,就是所谓的文艺青年。什么是文艺青年呢?这个问题要从很多侧面来描述,以取得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从逻辑上来说,文艺青年是青年的一种;换言之,我们可以把青年分为文艺青年和非文艺青年。但考虑到现实状况,这分类就不够专业,过于理论而不切合实际。如果不考虑造成逻辑混乱的自指和循环定义问题,大概是可以这么分类的:

a.被非文艺青年认为是文艺青年的青年;

b.被非文艺青年引为同类的青年;

c.被文艺青年认为是非文艺青年的青年;

d.被文艺青年引为同类的青年;

b里面又包括b-a.被非文艺青年引为同类但自认为是文艺青年的青年 和b-b.被非文艺青年引为同类且自认为是非文艺青年的青年;

d里面同理包括d-a.被文艺青年引为同类但自认为是非文艺青年的青年 和 d-b.被文艺青年引为同类且自认为是文艺青年的青年。

补充解释一:但a和d之间是有交集的,b和c之间也是有交集的;比较麻烦的是而且还要区分b-a和c的交集以及b-a里对b-a和c的交集的补集以及d-a和a的交集以及d-a里对d-a和a的交集的补集问题……

补充解释二:还有一些自我认定和他人认定均有困难或其中一项有困难的青年的分类问题暂不予考虑……

再加一条补充解释,前面之所以提到自指和循环定义的问题……我是说,如果你要问我下面的b-a和d-a究竟怎么归类,要归入文艺青年还非文艺青年,谁来归类;如果没法归类,文艺青年和非文艺青年又是怎么来的这样的问题,我就会操起一块砖头来,用力砸你的脑袋,砸晕为止。

咳咳,下面分情况讨论:

//(作者憋了十分钟)

分类讨论我们还是先跳过……但我们起码知道为什么说文艺青年是最讨厌的话题了……

……

好的,我们先来看这样的情况,一个无论在什么青年看来都是非文艺青年即所有青年包括他自己都认为他是非文艺青年的青年,一般会有一个对于文艺青年的定义,而且强烈的感觉到他不属于该群体。关于这种情况下的定义一般是:Def1.喜欢读书、听歌和看片的青年,而且如果不单有消费能力还有生产能力,即如果会码字(无论诗歌、小说、戏剧、杂文、GJM体、梨花体均包含在内)、或玩乐器或者写歌(极端情况下可扩展到会唱歌)、或干脆是演员或导演,则必是文艺青年无疑。

接下来看这样的情况,一个无论在什么青年看来都是文艺青年即所有青年包括他自己都认为他是文艺青年的青年,一般会有一个对于文艺青年的定义(注释:按照对偶情况,这里应该是非文艺青年的定义,因为实际情况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类,但可清晰的感到自己不属于那一类。但考虑到逻辑问题,即非文艺青年作为文艺青年概念的否定,必然是依赖于文艺青年的界定而存在的一个概念),而且强烈的感到他没有希望从这个该死的群体中脱离。关于这种情况下的定义一般是:Def2.可能不喜欢读书听歌看片子中的0到3项,但强烈的感到自己心里很纠结,有精神分裂的倾向,考虑问题未必不切实际(与常见的误解相反,甚至可能比非文艺青年还要实际),但一定缺乏行动力。文笔演奏唱歌表演中的0到4项未必好,但写弹唱演中的0到4项必情绪化。当然,考虑到文艺青年的多样性和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这个定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可商榷的。

接下来,我们将试图讨论更加不确定的问题,即并非所有人(包括他/她/它自己)对他/她/它的归类都有一致意见的青年的问题。

当然,如前所述,Def1和Def2存在很大的出入,因此也使这个归类不一致的问题成为可能。

再如前所述,Def1比Def2要可靠很多,换言之,也就是文艺青年本身,对于什么是文艺青年缺乏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这一点本身也可视为文艺青年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在逻辑上造成了一种反转的效果,即我们如果依靠定义非文艺青年来界定文艺青年,可能比依靠定义文艺青年来界定非文艺青年更为可靠。

接下来从第二个方面来谈:跳出非黑即白的逻辑的逻辑,而改用矛盾对立统一来看这个问题。每个青年其实都有文艺青年和非文艺青年的双重倾向,就好像总有人提醒每个男的都有Straight和Bent的双重倾向(每个男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一样。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必须略略谈到读书听歌看片子这三种娱乐活动背后的共同点:我们在这三种活动中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其中的。为了使这篇东西始终是在娱乐自己的方向上前进,而不至于变成折磨自己。我不打算对这种奇怪的机制展开论述而使这文章彻底沦为一篇恶心的论文。

但不管怎样,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带来多重奇异之处:

1.使得我们可以像做梦一样,当时随波逐流事后安然无恙;即虽然我们当时或悲或喜,时而感慨他人时而反思自我,但总归可以在事后长吁一口气醒来;

2.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可以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受限制,我们可以先从任意一页开始读一本书,我们也可以在任何时候关掉一首歌,离开电影院,或者快进快退;

3.最重要的,无论当初的创作者如何费尽心机的蒙上我们的眼来带着我们游历,我们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超然世外。如果说作家是小说的上帝,那么读者至少也是天使级别。这样一来,一切细节清晰可见,我们不可避免的把这些娱乐行为变成审美行为。

于是,如果长期的沉迷于这些奇异之处,竟至于以为这些奇异点乃是常态,并将其混入实际生活之中,就变成了文艺青年。

1.死亡是否等同于合上一本书或一个休止符或the end,这一点是非常可疑的;

2.我们的行为并不是单纯的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3.最重要的,如果一切都变成审美的活动,我们将不可避免的为了成全某种姿态而牺牲自我,等同于某人所称的“矫情”,也等同于那个词——装B。低阶的矫情比如找个女生然后背琼瑶台词,高阶的矫情比如洁癖,或者……你们自行想象罢。

以上是讲坏处,下面来讲讲好处:

旁观者的另一重身份是接受者,如果我们拒斥了所有接受(这一点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那么将从何处来确立自己呢?实际上,如果我们不矫情,不装B,价值规定就无从谈起。完全忠实于自己,某种程度上并不等于确立自我,而是等于消解自我。在这样的层面上看问题,也就慢慢触及了最麻烦的内核——我们是社会动物;触及了我们规定的由来;触及了很多非娱乐的问题。

闲话娱乐》有2个想法

  1. 百毒 文章作者

    嗯,我的名字是不长不舒服死鸡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