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脑残体

擦过小说的边缘

这篇小文是拾人牙慧的残羹冷炙,同时也是为自己写流行小说作无用的罗列工作。——题记

其实我不喜欢写小说。原因是,一篇说明文,或一篇杂文,大多是在说明和表达你想使之清楚地展现在自己或他人面前的东西,只带出一点点线索,让聪明且 无聊的人偷入并发现别的东西。但小说不是这样,倘若只是在虚构一篇自我的小说就尤其如此。我的意思是,这篇小说是一个实验,一个游戏,而不是一份用来换钱 的劳动成品——这样的劳动成品就像我们这个时代所有常见的消费品,千篇一律并且永远畅销,可以轻易的被消费和丢弃。倘若我们不预备用流水线工人的态度来对 待我们的小说,那么这份小说就会含有你的DNA——一个有合适的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的人可以从里面解读出他需要的东西。因此,作为一个不喜欢谈论隐私—— 尤其厌恶将隐私作为商品的人,就会觉得小说家简直是脱衣舞娘——身材好(隐私够辣), 懂得顾客心理(这个是一切商家的必修课),且敢于脱衣的人容易受到欢迎。但隐私何以不应当被谈论和出售呢?一个良好的人应当毫无顾忌的谈论自己犹如谈论他 物——一个纯洁的人是没有隐私可言的——尊重隐私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邪恶的契约,但每个人都会签字——在希望别人遵守的同时自己却试图违约。

让我们回到小说的问题。我不喜欢写小说。但我也说过,倘若要写,基于以上叙述,我就应该像一个流水线工人那样来写小说——这个时代的所有消费品的目的是统一的,就是取悦顾客。但就像成功的制造商并不多一样,写出好的流行小说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这个后进的国家在实验方面惊人的与潮流保持一致,但在成功制造消费品方面则显然还缺乏经验。金庸之后我们简直连一个可靠的消费品牌都没有了—— 很多牌子的货色都在毫无例外的下降,而且这帮家伙总试图去自我写作——这中间糟糕的空白就不得不由大量糟糕的网络小说填补,很恶心,并且弄坏了许多人的胃 口,使他们不能分辨好吃或不好吃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生产决定消费。

以上这些就是一个不会下蛋的批评者的意见。这句话当然是一个防卫——不要指责我不会下蛋。

可憋死我了

评书稍后再说,先说别的,想听评书的过些日子再来。我最近决定争取把前面的东西给大家解释一下。

那个,前天去了趟本部,回来坐地铁。我在地铁上就瞎琢磨。琢磨的东西很多,回来忘掉了。近日在网上晃悠发现有所见略同的英雄,于是就把忘掉的东西拾回来了一些。现在整理如下:

这篇豆瓣评论不是我写的,算半个引子,链接我搁到文章末尾去了。害怕让大家走神,哈哈。

经我个人化设置后,翻译如下(如有版权问题,我会辩解说这个是我地铁上的略同所见):

首先援引“人类的痛苦是无穷的,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物质的凌虐,比如贫穷、疾病、人类的恶意等等;另一种则来自内心的彷徨、挣扎、苦闷诸如此种。”这话大体上没错误,但注意说的是“痛苦”而不是“不幸”。

继续阅读

你才喜欢文艺青年呢!

  2007-08-25 23:02:07

前日里寡人遭到诬蔑说寡人喜欢文艺女青年,寡人当即回到:你才喜欢文艺青年呢!你们家全家都喜欢文艺青年!!后半句我省略了。因为,这个,这个,因为寡人觉得后半句太狠了。。。

这事让寡人小伤心了一下,寡人咋会喜欢文艺青年捏?寡人作为新世纪立志成为工程师的现实主义者,虽然弱智了一些,并被不明就里的人以为弱智+愤青=文艺……但寡人郑重声明,这个等式是完全不成立的!而且,凡是大文艺青年,从来都不觉得我这样的弱智是跟他们一伙的。

凡以为寡人文艺的人,听好了,如果你们还这么坚持,肯定会被文艺青年开革出他们的团伙;凡不怕被开革出文艺团伙并坚持以为寡人文艺的人,听好了,如 果你们还这么坚持,迟早会遭到报应——你会喜欢文艺青年,你们全家都会喜欢文艺青年……寡人立志成为新世纪伟大的工程师,虽然有弱智的先天不足,但寡人正 告你们,工程师不像文艺青年那么需要天分。

OK,言归正传,论述下寡人为啥不喜欢文艺青年。尽管寡人比较善解人意,但是寡人是连鞋带都懒得解的人,未必喜欢解人意。况且——你要是猜得到某文艺青年在想什么:

1.你是超级大文青

2.那家伙是伪文青

寡人自问比较弱智,虽然不想知道别人在想啥,但特怕每天都要琢磨怎么做比较合适。故寡人不喜欢文艺青年。此其一。

其二,尤其重要的一点,文艺青年特别适合把自己的感情搞的乱七八糟。倒不是说他们邋遢——实在是感情丰富的副产品和必然结果。且孔圣人说,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圣人说话一般都是劝诫式的,就是说告诉你怎么做,但不告诉你里面的道理——这道理已经点到了。这句话啥意思呢?就是说,不要死读 书!猛夫子接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话一说有些文青大约就要笑,谁说文青死读书了?弱智怯怯的说,好歹读书多……文青接着说,老子从来不读书!啊好吧, 您先容弱智说说弱智是怎么想的,文青您的想法就甭阐述了——没人听得懂……

这些日子寡人在家里看csi,里面有个小问题,就是这帮家伙从不预设目标,这个很重要。我一直觉得如果这帮家伙有正义感的话,不知要有多少真凶逍遥 法外啊——金庸在神雕侠侣里引佛说有所欲即有所蔽,而波普尔说,任何一个观点都有无数的证据……啊扯远了,我的意思是,在破案的时候有责任感就够了,千万 不要扮正义,案情的发展出乎你的正义之外。csi的家伙们只是不停的试图重现现场,并在操作和实验中逼近真相。

文青就是特正义的人,所以作为一个以工程师为目标的人,寡人厌恶这种不进行实际操作还特正义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以概念代替事实,以感性代替生活。 我特别愿意说,要记得重要的是生活~弱智一向是这么想的。。。千万不要像琼瑶迷,那可就完蛋了。对了,即使你说不迷琼瑶,迷富瑶或者琼瑶s也是不对的。

神志不清时随手一则——游荡啊游荡

话说寡人每隔一阵子便要抽风,抽风的主题思想是乱花钱和瞎转悠。大约两年前我是屁颠屁颠去的北京独自溜达在首都街头看人民的生活。今年我再次神经兮兮来到威海,当然现在我在烟台,流落在街头一个十分神奇的网吧里面重温那还没有自己的电脑的日子顺便看身边的读高中或者无业的弟弟妹妹抽烟网游。

为了配合寡人独自流落他乡的好情绪,每次流落时或归来后大脑必定告诉我有许多我说不出来更不知将会对我产生何种奇妙影响的诡异化学反应已经在旅途中悄然完成静待下文。这次大约有些端倪悄悄露了脑袋犹如和尚后脑梢上偷偷冒出的头发——代表着四大皆空还没那么容易。

继续阅读

写下是为了心安理得

所有的词语如同北冰洋上巨大的浮冰,他们支离破碎,有各自独特的形状,我们用他们来标记水域。所以写下决不是永恒,我们永远是刻舟求剑。尽管如此,我还是小心翼翼的避免写下过多的东西,因为我害怕那一道痕迹,那也是固化。尽管不能固化事实本身,却足以固化回忆。我宁愿我的回忆也如流水,变幻不定,这样我可以躲开他们。但这种把他们写下来,把他们卸下来的愿望常常过来骚扰我,就像海底不停泛起沉船的残渣。我于是感到不安。有时候我会得失语症,这个时候我再也不能够对自己喋喋不休,这样我感到亲切,又疲倦。就好像对着一个真正的老朋友,亲切,可是疲倦。我对着这片空白无话可说,感到恐怖又愉悦。可这往往意味着,我不是失去了把他们卸下来的动因,我只是失去了把他们卸下来的方式。我特别开心的一点是,我会觉得,这是我生活经验过于肤浅,生活圈子也过于狭小的原因。但其实哪有那么回事,这是海洋风平浪静的时候,那些残渣静静的躺在海底呢。时间有自己的维度,你既然二十岁了,那么不多不少,你的生活经验就是二十年。即时你把一天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涂抹过来,这一天天还是有所不同。

于是我就试图编一个故事,我苦苦的搜肠刮肚的酝酿,我认为过于草率的文字看了让人掉鸡皮疙瘩是不好的。就算藏起来,若干年后把自己吓的掉鸡皮疙瘩也是不好的。但我越是避免这样,这种情况就越频繁的发生,我宁愿老老实实的把他们吐出来。可这样,他们就凝固了。

想念一个人很难是纯粹的想念一个人,你总是要回忆起当时的环境。山西的好处在于,那儿有一种脏兮兮的热闹。上海的好处在于,这儿有一种非常干净的冷清,几近于冷酷。在这样的环境间切换一下,我就老掉了。从小到老,我喜欢听王菲的歌,因为这歌的好处是,在我暖的时候,让我更暖,在我冷的时候,让我更冷。这是对的。

我有时候觉得有人活的太单纯了,后来想想,其实我也挺单纯的。于是死皮赖脸的继续苟活下去。我没有那种把一篇小文细细打磨到浑如天成的耐心。更加不愿意用智力把文章变的绵密结实,让所有体力不好的人死在里面。就只能在实在没事干的时候,搓一篇文章。

拒绝解释的夜半抽风

因为半夜装B写出来发现写的自己也看不懂了,大呼妙啊妙啊,就发过来了……
估计要有损红时空声誉,好在我不是第一个……
另外里面藏了两个超链接当注释……

诗论及兼论其他

话说前一阵子赵丽华……有人肯定在说打住打住,你这冷饭炒的还是大伙往死了腻的料……我说,等等啊,这是引子……

好吧,前一阵子大伙都在说这个,这里面说的我听了觉得属于实话的是韩寒的说法,如果一定要让我力挺一个的话……

有人说你自己不是还写回车体么?怎么这么说?

好吧,解释一下:

我弱智,像韩寒这样的聪明人都看不懂的东西俺更加不懂。不同的是,韩寒判定这些家伙都在故弄玄虚,至多达到了自欺欺人的境界;我是弱智,就一般惊为天人细细咂摸,咂摸了很久,叹一声弱智没法活了悄悄离去。

但至少韩寒的说法所提供的启发性在于,现代诗这东西压根儿不存在。要谈这个判断,要从白话文那阵儿说起, 什么狂人日记之类都有参考意义和价值,我的习惯之一是省略论据……

OK,直接切入论证,古体诗肯定在现在属于把玩文物的性质,就好像没人拿古代的夜壶派夜壶的用处。但现代人的马桶能不能叫夜壶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如果说只是叫马桶还是叫夜壶的争执也就罢了,这个争吵的中心词是——“意义”。

晦涩——误读——拒绝阐释——多义解读——无限可能性——文字游戏。这就是一个现代诗的链条,这个链条我同样省略论证,继续讲下去。

当一首诗歌具有了无限多的解读可能,或者说拒绝了唯一的解读可能(比如说以前的致橡树在我看来是具有唯一可能的),那么这种惹人浮想联翩的能力就成为一个 评判标准。而这种能力更多的和意向的使用挂钩,因此现代诗软件所提供的诗歌由于神出鬼没的逻辑倒往往擦出了更多的火花。当然,所谓北岛的细读法可以将这些赝品识别出来,然而不要忘记这种识别的根本在于人还是有逻辑的。

由于多种意义(Bedeutung)的存在使得意义(Sinn)趋于消解,这就是现代诗窘境之谜的表象关键。然而不要忘记另一个前提。

正如同有人已经指出的,经济学除了理性人假设还有一个隐形假设——市场总是存在的——而第二个假设构成了经济学的大bug之一,对诗歌意义的探讨同样有一 个隐形假设——读者作为他者的解读总是存在的。”一千个观众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那么多恰恰是因为观众太多了。不意识到这一点而去捍卫所谓 现代诗歌的意义,就只能被恶搞者将他们消灭。因为在一个市场条件下,具有多种可能而像是江湖骗术的诗歌注定被嘲笑,诗歌应当立足于诗人自身,并只能立足于 诗人自身。恰恰在这一点上构成诗歌的根本意义。而这一点个体性注定是市场的死敌,永不可能被任何科学和经济学消解。

因此,对诗歌的解读更应该象是偶然,这种偶然是低调而注定属于上帝的,无须什么捍卫和呐喊,那些战斗属于人间,属于诗歌的死敌。